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2012年12月份的呼吸照護期刊的中文網播-繁體中文

您好,我是劉金蓉呼吸治療師,為您進行201212月份美國呼吸照護期刊的中文網播。每篇文摘後,雜誌主編Dean Hess博士有摘要講評。

第一篇文章是由MansourSmaldon 所發表對無法配合幼兒使用Blow-by治療的可能性:體外研究。這項研究的目的是使用市售常見的噴霧器系統,來定義氣霧輸送的系統組件交互關係是否為blow-by或非blow-by。作者使用配備有過濾器的兒科人體模型,以和3種市面上的霧化器/壓縮器/面罩系統,放在距離臉部在02,和4 公分位置來霧化budesonide。以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測定並記錄氣霧沉積在臉上、眼睛,和面具的百分比()。放在距離臉部0公分,以Pari, Respironics, 及和Salter系統吸入的質量,分別為5.3%,1.1%和3.5%。放在距離臉部4公分,吸入質量下降至1.8%,0.1%,及1.1%。臉部和眼部沉積有明顯變化。Pari系統壓縮機/霧化器流速低於RespironicsSalter,因此有較長的運作時間。作者的結論是,Pari系統在4公分時,比Respironics0公分時提供了更多的藥物,因此建議在某些系統使用blow-by可得到適當的治療。

Dean Hess博士評論

Blow-by是一種霧化治療中常見的形式,使用時須將裝置遠離孩童的臉,它已被認為效用不佳而很少使用。原因在於有研究顯示距離臉部愈遠,氣霧提早沉降的量就愈多。MansourSmaldone的研究顯示在一些blow-by系統可提供適當的治療。他們的研究顯示若blow-by搭配適當的霧化系統,還是可以當做輸送藥物的有效方式。Restrepo 則指出,縱使有了上述研究結果,我們在使用面罩時還是應盡可能的將它與臉部貼緊,而不是使用blow-by


第二篇文章是由Valentini其同事所發表的在困難脫離病人中,使用不同直徑的氣切管對膈肌作功和脫離指數的影響。本研究的目的是確定使用不同的氣切管尺寸對膈肌作功和脫離指數的影響。10氣管切開術和困難脫離的病人以隨機取樣使用2種不同直徑的氣切管,分別是8毫米6.5毫米來進行T-piece 試驗。作者記錄了每分鐘膈肌壓力-時間變化、肺順應性和阻力、呼吸型態、膈肌張力-時間指數,和速率/潮氣容積比例。在體外模型中,使用2種不同直徑氣切管和氣管內管,測定流速-壓力之間的關係。使用一個較小直徑的會導致壓力-時間乘積和阻力的增加。使用更小的管徑其速率/潮氣量的比例也顯著更高。體外試驗測量值證實,較小口徑阻力較大;而相同口徑的氣切管和氣管內管則阻力相當。作者的結論是,對脫離呼吸器困難的氣切病人而言,氣切管的尺寸越小會使病人的呼吸肌肉負荷增加,因此正常皆使用較大口徑的氣切管。在體外研究顯示,在氣切管和氣管內管降低直徑和增加流量皆會相類似地使阻力增加。

Dean Hess博士評論

Valentini等人評估了不同氣切管的直徑如何影響膈肌的作功和脫離指數。他們發現,在使用氣切管困難脫離的病人中,減少氣切管的尺寸會增加負荷,因此正常皆使用較大直徑的氣切管。Epstein強調,這項研究提醒我們,當我們試圖要病人脫離機械通氣時,我們必須考慮到人工氣道的生理效應。

第三篇文章是由White等人發表的放置氣切管後的意外管路移除。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置放氣切管的意外拔管,並實施問題改善策略。在長期急性照護醫院採用前瞻性收集數據並進行品質管理分析。在超過7個月的期間內,每1000氣管切開天數有4例發生意外拔管。意外拔管的相關因素,包括精神狀態的變化,分泌物增多,交接班時段。一系列介入措施實施之後,隨後的7個月期間的意外拔管的發生率顯著降低,約每1000氣管切開天數有3例。此外,未監督的,未報告和夜班意外拔管的數量均顯著減少。作者的結論是有介入措施可顯著降低氣切管意外拔管的發生率和相關的致病率。

Dean Hess博士評論

意外拔管是導致長期急性照護醫院使用氣切管的病人產生致病率和死亡率的原因之一。 White等人描述一項計畫的結果可減少問題的發生。他們發現,採取介入措施可顯著降低氣切管意外拔管的發生率和相關的致病率。Dong Dunn在他們的評論表示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應用研究來改善品質。

第四篇文章是由Gros等人所發表的 氣囊漏氣測試做為預測拔管後喘鳴之個別變異性。這項研究是氣囊漏氣測試做為預測拔管後喘鳴之個別變異性,,其評估時機為在氣管內插管後及拔管前。這是一項前瞻性,非大學附設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的臨床研究。氣囊漏氣測試是在氣管內插管後及拔管前進行,以評估差異性。這項研究收集12個月的時間,有104位機械通氣的病人。拔管後喘鳴的發生率是6.7%。身材矮小的女性更常發生喘鳴。氣囊漏氣測試差異性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6%和48%。作者在拔管前做氣囊漏氣測試,以130毫升的閾值作為預測拔管後喘鳴,測試的敏感度和特異性分別為86%和76%。作者的結論是氣管內插管後及拔管前立即作氣囊漏氣測試之個別變異性,不會提高標準拔管前的氣囊漏氣測試以預測拔管後喘鳴的準確性。此外,在我們的研究中,標準拔管前的氣囊漏氣測試也並非是拔管後喘鳴的良好測試。

Dean Hess博士評論

Gros等人以氣囊漏氣測試做為預測拔管後喘鳴個別變異性進行評估。他們評估氣管內插管後及拔管前立即做氣囊漏氣測試的差異。以標準的拔管前氣囊漏氣測試檢測拔管後喘鳴是沒有用的,使用不同的氣囊漏氣測試也不會改善。如同Argalious很好的討論到,也許好好地處理拔管後喘鳴比預測其發生會更好。

第五篇文章是由Borg所發表的在綜合肺功能實驗室中採用可接受性和可重現性的肺功能測試準則。此研究將臨床肺功能實驗室中的遵從度予以量化,並且觀察回饋與持續訓練對遵從度的影響。兩個地區醫院的肺功能實驗室加入此項研究。此實驗期間每個肺功能測試都被審視是否依循國際肺功能測試標準而達到可接受性和可重現性的準則。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其中一間肺功能實驗室提供審查結果的回饋與再訓練。附加地,在2006年更實施品質評分標準。另一間實驗室並沒有提供審查結果的回饋與再訓練。作者回顧了這5年的707個肺功能測試的過程。在第一次審查時,臨床呼吸研究室肺功能測試只有60%達到可接受度和可重現性標準。經由反覆的檢閱、回饋及執成評分而得到改善。作者的結論是審閱品質、回饋和執行測試評分標準應納入實驗保證品質計畫,以提高遵從可接受性和可重現性的國際性標準。

Dean Hess博士評論

這篇文章是由Borg等作者所提出在綜合肺功能實驗室中採用可接受性和可重現性的肺功能測試準則的量化遵從度。他們發現在第一次審查期間,臨床呼吸研究室肺功能測試只有60%達到可接受度和可重現性標準。但重要的是,他們發現規律性的審閱與給予回饋可以改善。

第六篇文章是由Bolzan表的容積-時間曲線圖:氣管內管氣囊的另類處置。這篇前瞻性研究的目的,是比較以容積-時間曲線圖和小量閉塞容積來評估氣管內管氣囊壓力和氣囊充氣量的兩種方法。實驗是在剛經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的病人中進行的。共分析了267位病人。手術後使用壓力控制持續性強迫通氣模式進行肺部通氣並依此進行通氣參數調整。當進入加護病房時,將氣囊完全放氣和再次充氣,這時氣囊充氣量的調整主要隨機選擇採用容積-時間曲線圖和小量閉塞容積的方法中的一種技術來判斷:。在每一次操作技術執行後,作者們測量了氣囊充氣量、氣囊壓力和機械通氣的吐氣潮氣容積。以容積-時間曲線圖明顯地在氣囊壓力和充氣量上比使用小量閉塞容積法來的低。在吐氣潮氣容積中兩個技術並沒有觀察到有明顯差異。然而,採用小量閉塞容積技術的受試者中有17%在容積-時間曲線圖可觀察到漏氣。作者們的結論在剛接受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病人中觀察到,使用容積-時間曲線圖比最小閉塞容積技術可以得到較小的氣囊壓力和充氣量。

Dean Hess博士評論

這篇研究是由Bolzan等人共同提出,是比較以容積-時間曲線圖和小量閉塞容積來評估氣管內管氣囊壓力和氣囊充氣量的兩種方法。容積-時間曲線圖技術明顯的比小量閉塞容積的方法有較低的氣囊壓力和充氣量。然而,這個研究並沒有強調一個事實,那就是這兩種方法因氣囊壓力過低可能導致微量細小物質吸入。

第七篇文章是由Guérin 所發表的 比較使用兩種食道壓力絕對值校正方法在加護病房急性低血氧呼吸衰竭呼吸器使用的病人這個研究的目標是比較兩種校正絕對食道壓力測量值根據經肺壓與建議的吐氣末正壓值。作者們前瞻性的收集了42位在ICU中因各種不同原因導致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並且接受機械通氣的病人。食道壓力在吐氣末正壓和吐氣至零點時測量。比較兩種食道壓力偵測的方法,其中一種是Talmor所描述的方法,另一種則是基於呼吸系統的放鬆容積。理論上所謂放鬆容積模式是較所有受測者施以不變的5 cm H2O值更符合生理上的基礎校正因子。作者們發現以呼吸系統的放鬆容積來當絕對食道壓力測量值的參照比不變值較符合病人生理上的背景。

Dean Hess博士評論

ARDS病人而言,依據吐氣末的經肺壓力來設定PEEP可能會有較好。GuérinRichard等作者比較2個校正食道壓力絕對值的方法。他們發現發現以呼吸系統的放鬆容積來當絕對食道壓力測量值的參照比5 cm H2O不變值較符合病人生理上的背景。

第八篇文章是由Palazzo等人發表的在第一型骨髓細胞的可溶性驅動接受器用於當呼吸器併發肺炎(VAP)的診斷指標。這個研究針對臨床上疑似呼吸器併發肺炎病人以支氣管鏡來獲得支氣管肺泡的沖洗液和吐氣的濃縮標本,去判定第一型骨髓細胞的可溶性驅動接受器,sTREM-1,在此兩種檢體的濃度值,和以支氣管肺泡沖洗液的定量培養結果比較,而將病人分為有VAP和無VAP。這是由20093月至20105月在Harborview醫學中心,病人住院於創傷外科、心臟內科、燒燙傷、神經外科加護病房的觀察性研究。收集45位疑似VAP的病人其支氣管肺泡的沖洗液和吐氣的濃縮標本。疑似VAP時即執行支氣管鏡檢查。根據支氣管肺泡的沖洗液的定量培養來診斷VAP。在支氣管肺泡的沖洗液和吐氣濃縮標本中sTREM-1的濃度無法與VAP的狀態相關聯。當已由支氣管肺泡的沖洗液的定量培養來判定為VAP有無的病人,如改以sTREM-1的濃度則無法做相同的區別。作者們的結論是,當使用直接的支氣管鏡檢定量培養標本做為比較標準時,經由吐氣濃縮物和支氣管肺泡的沖洗議中的sTREM-1濃度值無法有效分類病人有無VAP

Dean Hess博士評論

Palazzo和同事們對疑似VAP的病人使用支氣管鏡來獲得支氣管肺泡的沖洗液和吐氣濃縮標本,去評估第一型骨髓細胞的可溶性驅動接受器在此兩種標本充的濃度值的實用性。可惜的是,當使用直接的支氣管鏡檢定量培養標本做為比較標準時,經由吐氣濃縮物和支氣管肺泡的沖洗議中的sTREM-1濃度值無法有效分類病人有無VAP

第九篇文章是由Vidotto其同事所發表的接受非緊急顱內手術後病人的拔管失敗危險因子分析。這篇研究的目的是在非緊急性顱內手術的病人中,找出可能可以預測拔管失敗的因素。這是一篇前瞻觀察性世代研究。此研究這收集了317位因腫瘤、動脈瘤,和動靜脈畸形而接受非緊急顱內手術的病人。作者進了手術前評估,並且持續追蹤是否有拔管失敗的情形,直到死亡或出院為止。317位病人中有8.2%的病人於手術後拔管失敗。根據以下的參數做多變量分析:拔管時的意識狀態、拔管前呼吸器使用的時間、性別和手術時使用mannitol的藥物。由多變量分析中發現拔管時的意識不清為拔管失敗的重要參數,接下來是性別中的女性。作者們的結論是,主要接受顱內手術的病人中,在低指數的意識狀態和性別為女性者需考慮拔管失敗的風險。

Dean Hess博士評論

Vidotto和同事們所進行的研究的目的,是在非緊急性顱內手術的病人中,找出可能可以預測拔管失敗的因素。以多變量分析後得知,最重要的拔管失敗參數是病人拔管時的意識程度和女性性別。


第十篇文章是由Menzella等人所發表的呼吸衰竭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診斷準確性和處置的臨床查核。研究目的是評估呼吸衰竭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診斷和處置的適當性。這是一個從20071月至20086月出院摘要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因呼吸衰竭住院的回顧性分析研究。使用臨床查核工具,主要終點是呼吸衰竭診斷的準確性。次要終點是死亡、再住院率、住院天數、長期氧氣治療處方的準確性和治療處置與2008GOLD指引的一致性。作者研究了130位病人。有91%的病人被進行動脈血液氣體分析,其中81%的病人在入院時被發現PaO2 < 60 mm Hg,在這些病人,有55%的病人儘管PaO2 < 60 mm Hg也沒有呼吸衰竭的診斷。在PaO2 ³ 60 mm Hg19%病人,其中有33%接受了不正確的呼吸衰竭的診斷。儘管血液氣體分析結果已符合,那55%呼吸衰竭的診斷沒有被提到的病人在出院時仍然未見被診斷。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被發現在內科部門。在90天內再住院率是20%。有76%的病人住院期間有遵從GOLD指引來治療。27位病人中有24位病人的 PaO2 < 55 mm Hg,但只41%的病人在出院時醫囑要長期氧氣治療。作者的結論是大約有一半的病人在診斷呼吸衰竭和動脈血液氣體分析值之間的一致性是不夠的。然而,在次要終點,遵從治療指引和長期氧氣治療處方表現不錯。

Dean Hess博士評論

Menzella等評估呼吸衰竭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診斷和處置的適當性。大約有一半的病人在診斷呼吸衰竭和動脈血液氣體分析值之間的一致性是不夠的。然而,遵從治療指引和長期氧氣治療處方表現不錯。在90天內再住院率是20%左右。

讓我簡單地談談本月剩下的原創性研究論文。在灌洗誘導的肺損傷模型,唐等人評估了肺泡死腔對於以修正後的氮氣wash-out/wash-in方法來測量呼氣末肺容積的準確性的影響。他們發現一個在高PEEP值下系統性低估了肺容積測量,可能是肺泡過度膨脹造成的死腔增加所導致。李承晚和他的同事們評估了在青少年同儕領袖施行的同儕領導的哮喘自我管理計劃。同儕領導的哮喘自我管理計劃被實施得很成功且廣為青少年學習者接受。由於此計畫也改善在同儕領導者哮喘的成果。 Tavilani等人評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煙者和非吸煙者的氧化壓力。他們發現,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吸煙者的血漿中總抗氧化能力降低。不過,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中沒有發現肺功能和抗氧化系統的狀態之間的關係。Georgiopoulou等人評估了心肺復健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心率恢復的影響。他們發現,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者,以運動為基礎的復健改善心率恢復,顯示有一定程度減弱自主性失能。復健也改善運動和肌肉的氧化能力。Hou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了一個5年的研究,以評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症候群合併懸雍垂腭咽成形術和中線舌切除的治療。在第6個月,79%的受試者被列為有手術療效,其餘為有顯著療效或有效的。在第 5年,21%的受試者被列為有手術療效,74%有顯著療效,其餘為無療效。

這個月的個案報告主題是在結核性多囊性肺疾病的長期高頻振盪通氣。我們的教學案例是沙丁胺醇和乳酸性酸中毒的處理,中心靜脈導管置放和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監測的挑戰,和因輸血相關的急性肺損傷導致鐮狀細胞病病人的嚴重的呼吸困難。

以上是201212月份的呼吸照護期刊的中文網播,由劉金蓉總技師負責播音,感謝王彩鶴及蕭琬云呼吸治療師的協助翻譯,彭逸豪呼吸治療師修稿、朱家成技術主任審稿。如想進一步了解原文內容或是過去議題,請上美國呼吸照護期刊網站,www.rcjournal.com,您也可以由網路上訂閱,自動收到未來的網路廣播議題,謝謝您的參與,再見。



2012年11月份的呼吸照護期刊的中文網播-繁體中文

您好,我是劉金蓉呼吸治療師,為您進行201211月份美國呼吸照護期刊的中文網播。每篇文摘後,雜誌主編Dean Hess博士有摘要講評。

第一篇文章是由Fan 其同事[W1] 所發表“在急性肺損傷的病人執行肺再擴張術的併發症:由肺張開通氣策略的次級資料分析”。該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在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病人執行肺再擴張術的頻率、時間點和併發症的危險因子。
這是一個由肺張開通氣策略的隨機控制試驗的次級資料分析,此試驗包括持續的肺再擴張術。呼吸和心血管併發症常見於肺再擴張術中,約有22%的病人會有此類併發症,且大部分發生於執行後7天內。只有不到5%的個案會由已存在胸管處造成新的漏氣。
與接受一次或少於一次肺再擴張術的病人相較,不論是在年輕或年長病人,接受肺再擴張術的次數都與風險增加有關聯。患有肺外ARDS的病人產生併發症的機率較小。作者的結論是,肺再擴張術造成併發症是頗常見的,但嚴重的併發症則少見。縱使控制了疾病嚴重度和罹病時間後,肺再擴張術執行的次數和併發症的發生之間還是有顯著的相關。

第二篇文章是由Franchi等人所發表“在經皮擴張氣切術期間使用肺再擴張術來預防缺氧。此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在氣切前執行肺再擴張術的有效性。
作者納入了在大學附設醫院加護病房的29個外傷併發急性肺損傷的病人,這些病人符合需要氣切的標準。個案使用容積控制模式的機械通氣,潮氣容積設定為6 mL/kg和氧氣濃度設定在100%。個案隨機分配在兩個族群:肺再擴張組和非肺再擴張組。
肺再擴張術的執行方法是以40 cm H2O的持續正道氣壓維持40秒。與非肺再擴張組相比,個案在執行肺再擴張術5分鐘後明顯增加血氧分壓且能在研究期間持續維持。作者的結論是,在經皮擴張氣切術前應用肺再擴張術,可以有效避免因經皮擴張氣切術伴隨的低血氧。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Fan等人評估併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成年病人執行肺再擴張術的頻率、時間點和併發症的危險因子。併發症是常見的,但嚴重的併發症則不常發生。
延續肺再擴張術的主題,Franchi 與其同事們評估氣切前執行肺再擴張術的有效性。他們的結果建議在經皮擴張氣切術前應用肺再擴張術,可以有效避免因經皮擴張氣切術伴隨的低血氧。
如同Imanaka在他的評論中指出,有關肺再擴張術在使用呼吸器病人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還有許多需要學習。有鑑於此方法[W2] ARDS的益處未明,以及重複使用可能導致的併發症,常規的使用肺再擴張術並不合理。然而,他們在造成肺泡重新塌陷可能有一些角色。

第三篇文章是由Turner等人發表“Isoflurane治療致命的支氣管痙攣:某單一醫學中心的15年經驗”。本研究的假設是:Isoflurane對致命的支氣管痙攣的兒童而言,當他們對傳統療法無效時,是一項安全且可改善氣體交換的藥物。
這是回溯性分析,它納入了由1993年到2007年在四級小兒科加護病房,針對致命的支氣管痙攣使用機械通氣合併isoflurane治療的兒童。31個病人,平均年齡9.5歲,由1993年到2007年使用isoflurane治療。
在插管後到開始使用isoflurane的平均時間是13小時,及平均最大isoflurane的劑量為1.1%。平均isoflurane的使用時間為54.5小時,使用機械通氣的總平均時間為252小時。Isoflurane可明顯在4小時內改善pH和血中二氧化碳分壓。
使用isoflurane期間的併發症包括低血壓而需要靜脈輸液的為77%、心率不整的有10%、神經學副作用的有10%,和3%的病人有氣胸。
作者的結論是,isoflurane在這些使用機械通氣併發致命支氣管痙攣的病人中能在四小時內改善pH和血中二氧化碳分壓。這些病人中大部分會有低血壓的情況,但其他與此藥物使用相關的併發症機率則很低。
Isoflurane可當作在病人出現致命的支氣管痙攣而難以常規治療時的一項有效治療。然而,在這種isoflurane對整體影響不明確的情況下,再進一步的探討是必要的。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揮發性麻醉藥在一些醫學中心被使用來治療嚴重支氣管痙攣。Turner等人回顧性分析某醫學中心使用isoflurane的經驗他們提出結論,認為isoflurane在病人出現致命的支氣管痙攣而常規治療難以治療時可當作一項有效的治療。此研究的限制是一項回顧性的設計和缺乏控制組。如Walsh Green在他們評論中所提到的,在這治療的最佳時間準備好之前仍有許多尚要學習。

第四篇文章是由Bostic 其同事[W3] 所發表“在高頻震盪呼吸器期間吸氣端二氧化碳的引入:在機械測試肺和豬模型中的特性描述”。
此研究的目的是測定如果逆行的二氧化碳引入發生和它如何被高頻震盪呼吸器參數設定所改變。作者們將高頻震盪呼吸器連接有氣囊的氣管內管和連接到一機械測試肺。當高頻震盪呼吸器操作時,在管路的吸氣端內測量負壓的變化。
將二氧化碳充入測試肺直到在氣管分叉處達40 mm Hg時來評估逆行的二氧化碳引入。作者們測量了吸氣端二氧化碳引入在Y型管與增加段間的距離。
高頻震盪呼吸器設定和氣囊漏氣能使評估二氧化碳引入的效果產生變化。控制組的試驗則是使用傳統的呼吸器。他們將由測試肺得到的結果,再應用至大型的高碳酸血症的豬隻上驗證。
在高頻震盪呼吸器管路的吸氣端內偵測到的負壓,和平均氣道壓的變化成反比,和震盪壓力振幅成正比。二氧化碳在吸氣端內容易測得且與產生的負壓成正比。
在測試肺和豬模型內減少二氧化碳引入的因素包括低的壓力振幅、高的平均氣道壓、高的震盪頻率、高的偏流及氣管內管氣囊的漏氣。
二氧化碳引入也會因為在任何利用高的偏流策略來保證平均氣道壓而減少。作者提出結論,認為逆行的二氧化碳引入發生在使用高頻震盪呼吸器期間及可以被呼吸器設定操作。此現象可能在發展或持續高碳酸血症上具臨床意義。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雖然HFOV的使用有爭議,但它在ARDS病人中,曾被用來當作搶救氧合作用的治療方式。Bostick 與其同事們對於HFOV的主動吐氣是否會發生逆行性的CO2引入做了試驗。
他們發現逆行的二氧化碳引入發生在高頻震盪呼吸器期間且可以被呼吸器設定所操作。Chatburn El-Khatib在他們詳細的編輯中,針對此發現提供工程模式的電路分析來描述此機制。


第五篇文章是由Lenglet其同事[W4] 所發表“在急診部門治療急性呼吸衰竭時使用經加溼的高流量經鼻氧氣:可行性和有效性“。作者研究高流量鼻導管使用在急診病人有急性呼吸衰竭時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這是一在大學附設醫院的前瞻性,觀察性研究。該研究納入了在急診室中,需要高於9  L/min的氧氣,或是持續表現呼吸窘迫徵象的急性呼吸衰竭病人。
使用的氧氣設備由非再吸入面罩轉為高流量鼻導管。呼吸困難程度由Borg 表和視覺模擬評分表來評分,呼吸次數和血氧飽和度在高流量鼻導管使用前及使用後153060分鐘分別收集。
可行性評估則經由照顧者在設備實用性和對設備理解效果方面的接受度,及藉由問卷調查去評值。17個平均64歲的個案被納入研究。肺炎是氧氣治療最常見的原因。
高流量鼻導管可明顯減少呼吸困難的計分。呼吸次數由每分鐘28次減少為25次,血氧飽和濃度由90%增加為97%。使用高流量鼻導管有良好的耐受性及沒有發現副作用。綜合以上,76%健康照顧者明確表示與傳統氧氣治療比起來,更偏好高流量鼻導管。
作者的結論是,高流量鼻導管可能使用在急診部門,並且它可以減緩呼吸困難和改善急性低血氧呼吸衰竭個案的呼吸參數。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近幾年內,對使用加熱和潮濕的高流量鼻導管氧氣治療有許多臨床和學術上的興趣。Lenglet等人研究此治療在急診部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他們發現由非再吸入面罩轉為藉由鼻導管的高流量氧氣治療可減緩呼吸困難及改善急性低血氧呼吸衰竭個案的呼吸參數。此觀察性研究對高流量鼻導管治療的好處提供更多的證據。

第六篇文章是由Lellouche等人所發表的是:於非侵入性換氣期間,加溼設備對於呼吸型態和動脈血液氣體的短期效應。此研究的目的是在使用非侵入性換氣時,對於任何第一型或是第二型的呼吸衰竭,比較人工鼻與加溫潮濕器的短期效應。對象是接受非侵入性換氣,在隨機控制下每次三十分鐘利用人工鼻和加熱潮濕器治療。於每階段結束時,記錄受試者的動脈氣體分析和呼吸器參數。實驗納入了81名受試者,其中第二型呼吸衰竭佔52人,另外29人是第一型呼吸衰竭。
與加熱型潮溼器相較,使用溼熱交換器的分鐘通氣量較大,且PaCO2較高,顯示無效腔的效應。此效應在所有受試者中皆觀察得到,但在高二氧化碳血症中的病人中尤其顯著。在有19位有呼吸性酸中毒的病人中,肺泡換氣不足的情形只能藉加熱型潮濕器加以改善。無效腔效應的影響大小依高二氧化碳血症的程度而有不同。
作者的結論是,於非侵入性換氣時,儘管人工鼻會使病人的分鐘通氣量增加 ,但它還是會使病人排除的CO2減少,特別是對於有高二氧化碳血症的病人兒而言。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而對於非侵入性換氣,另一個有爭議的議題是是否需要使用潮濕。Lellouche等人於非侵入性換氣中,比較了使用人工鼻與使用加熱潮濕器。他們發現於非侵入性換氣中,儘管人工鼻會使病人的每分鐘通氣量增加 ,但它還是會使病人排除的CO2減少。這種情況特別明顯發生是在第二型呼吸衰竭實驗對象。此篇研究的建議是在非侵入性通氣時,不應使用人工鼻。



第七篇文章是由Rachmale等人所發表的是於使用呼吸器的急性肺損傷病人中,過高的氧氣對肺部的效應這些作者尋求在機械性通氣中有急性肺損傷病人,於過高的氧氣暴露下的評估,並評值其對於肺部的影響。從加護病房中確定有急性肺損傷的病人,其中由電子病歷前瞻性篩選,他們去辨別接受侵入性機械通氣大於四十八小時。作者們經由電子病歷,在最初48小時中,每隔15分鐘收集了包括FiO2和相對應的SpO2,以及呼吸器設定。而過多的吸入氧氣濃度定義是吸入氧氣濃度大於50%而血液氧氣飽和度大於92%。而過長的暴露時間與肺部預後兩者關係是從基準值到四十八小時的氧氣指數改變來評估,且由單變量和多變量的線性回歸來分析。符合納入標準的210位病人,有74%約平均時間十七個小時是暴露於過多的FiO2。在劑量-反應關係下,長久暴露於過多的FiO2與在四十八小時的氧氣指數變差的相關。暴露於較高的FiO2與暴露時間過久是與在四十八小時內氧氣指數惡化使用呼吸器時間增加在加護病房時間延長住院天數增加有關係。兩組之間的死亡率沒有差異。作者的結論是,過多的氧氣補充常見於有急性肺損傷使用機械通氣的病人,且可能與肺部情況惡化有關。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適當地調整吸入氧氣濃度是在危急病人使用機械通氣很重要的預防高氧症。儘管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高氧症的有害影響,但對於在危急病人FiO2及氧氣暴露等的資料仍是缺乏的。Rachmale和他的同事評估了在使用機械通氣的病人暴露過多的FiO2和評值了對於肺部預後的影響。他們發現過多的氧氣給予常見於使用機械通氣的急性呼吸窘迫症病人,且可能與肺部情況惡化有關。這可提醒了臨床人員對於給予適當吸入氧氣濃度的重要性。

第八篇文章是由Lin 與其同事所發表的是,以自發呼吸小孩的肺模型,探討噴霧器類型與各式兒童霧氣面罩對於藥物沉降的影響。此研究目的是去量化霧氣傳送 ,利用自發性呼吸的小孩肺部模擬器,確定各類噴霧器,驅動機轉和兒童霧氣面罩相關影響。
有三種噴霧器:固定輸出、呼吸增強式和呼吸引動式,選擇了三種面罩:標準兒童面罩、魚造型面罩和閥型面罩。呼吸引動噴霧器的驅動機轉是以人為同步吸氣,呼吸驅動和持續噴霧來測試。而噴霧器的成效是由測量質量中位數氣動粒徑(MMAD),和分析藥物沉降在較遠的氣管(吸入量)、在臉上、在面罩上、噴霧器內殘留量,以及噴霧時間來決定。以光譜分析法來分析Salbutamol的沉降量。每種噴霧器所產生質量中位數氣動粒徑(MMAD)相似。呼吸引動式噴霧器比持續噴霧型噴霧器產生低的吸入劑量和較長的噴霧時間。
呼吸同步產生霧氣,不管是呼吸引動式或是人為引動,比持續型噴霧器產生的吸入量低了十到二十倍。AeroEclipse Neb-Easy噴霧器以持續噴霧方式較LC Plus噴霧器有較大的吸入劑量。以魚形面罩合併所有噴霧器使用的測試中,都比標準或是閥型面罩有較高的吸入劑量。作者結論,使用於通氣參數以2-4 歲的兒童為對象,呼吸引動噴霧器效果不如持續噴霧器。
第九篇文章是由Sood其同事[W5] 所發表的是:以MRI評估在高頻噴射通氣時的氣霧輸出。此研究的目標是比較霧氣的傳送利用霧化磁振造影顯影劑(Gd-DTPA)在三種新生兒呼吸管路:傳統型機械通氣,高頻振盪通氣及高頻噴射通氣。霧化磁振造影顯影劑(Gd-DTPA)是利用噴射噴霧器放入每台呼吸器吸氣端,傳送到體外肺部模型。在給予霧氣傳送前與之後的第10分鐘及第20分鐘以多重切面自旋回波連續掃描來獲得累積量。磁振造影顯影劑(Gd-DTPA)濃度是由信號強度變化來計算,因而可以估計全部磁振造影顯影劑量。在三種呼吸器的第10分鐘及第20分鐘,磁振造影顯影劑(Gd-DTPA)被顯現在肺模型。磁振造影顯影劑傳送到傳統型呼吸器是最高的,接續是高頻噴射呼吸器和高頻振盪呼吸器。作者的結論是霧氣傳送在新生兒高頻噴射呼吸器管路是有效的。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這些研究有助於孩童的霧氣傳送知識。Lin等人探討噴霧器類型與各式兒童霧氣面罩對於藥物沉降的影響。使用通氣參數且以2-4 歲的兒童為對象,呼吸引動噴霧器效果不如持續噴霧器。而在另一種霧氣傳送技巧模式,Sood和他的同事評估了新生兒的高頻噴射呼吸器霧氣傳送。他們利用核磁共振影像,一個創新又經濟實惠的肺部影像,進而發現在噴射呼吸器中的霧氣沉降是居於傳統型和高頻振盪呼吸器之間。如同這些利用肺部模型研究,這些研究仍需要臨床驗證。

第十篇文章是由Oliveira等人所發表的是經驗是否會影響新生兒及兒童的手動式過度充氣的成效?”。此研究在評估是否專業訓練對於手動過度充氣執行的成效。這是個實驗性研究,包括十一位之前有專業經驗的及另外十一位先前並無經驗的物理治療師。他們利用手動過度充氣在測試肺上,使用三種廠牌兩種尺寸的自動充氣袋。測試肺類似新生兒及兒童病人兩種不同的疾病肺部情況。測量吸氣量,最高吸氣壓力,吸氣流量和吐氣流量是利用呼吸測量儀在每個情況下紀錄。與無經驗比較下,最高吸氣流量傳送在有經驗組較高。此結果在新生兒及兒童的自動充氣袋皆同。在有經驗與無經驗組的傳送給予參數上是沒有不同。作者結論是全部的手動式過度充氣效能在有經驗組與無經驗組是相似的。唯一不同的的是,在有經驗組觀察到有最高的吸氣流速。


第十一篇文章是由Nakagawa等人所發表的是: 囊性纖維化的病人使用連續性氣道正壓對於清除分泌物、痰液性狀或是咳出量是沒有效果的。作者們評估了連續性氣道正壓使用高張溶液在囊性纖維化的病人是否可有利於清除效果,作者研究了囊性纖維化病人,單獨使用連續性氣道正壓和使用高張溶液後給予連續性氣道正壓對於痰液性狀和咳痰量的效果。
在此交叉研究,15個實驗對象是隨機取樣以下列介入方式, 48小時間隔:導引咳嗽,連續性氣道正壓併用10 cm H2O7%高張溶液,及連續性氣道正壓併用高張溶液。
痰液收集是在開始前與介入後。在治療的兩個時間點之間,在血壓、心跳和血氧無任何明顯的變化。高張溶液和連續性氣道正壓加高張溶液改善了50%咳嗽清除能力,530%分泌物的咳出量。無論如何,對於控制組與連續性氣道正壓之間,在痰液的接觸角、咳嗽清除力或分泌物咳出量是沒有不同的。作者結論,單獨使用連續性氣道正壓對於黏液清除,痰液性狀或是咳出分泌物的量是沒有效果的,且單獨使用高張溶液對囊性纖維化病人沒有潛在效果。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手動式過度充氣對於成人的呼吸道清除率的研究結果顯示仍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此治療仍存在爭議。Oliveira等人評值了經驗是否會影響新生兒及兒童的手動式過度充氣的成效。全部的手動式過度充氣成效在有經驗組與無經驗組的成效是相似的。唯一不同的是在有經驗組觀察到有最高的吸氣流速。
同樣地在呼吸道清除的議題上,Aquino與其同事們去評值連續性氣道正壓使用高張溶液在囊性纖維化病人是否有利於呼吸道清除效果。單獨使用連續性氣道正壓對於黏液清除,痰液性狀或是咳出分泌物的量是沒有效果的,且單獨使用高張溶液對囊性纖維化病人沒有潛在效果。

第十二篇文章是由Andrade等人所發表的是「比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在兩次增階測試的心肺反應」。此研究主題是為了比較運動耐受時間、心肺壓力、及在Chester登階測試和改良過的增階測試的感受度。
三十二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在一天內、同一個小時、單獨以隨機的方式做Chester登階測試或改良過的增階測試其中之一項。在測試期間,肺部氣體交換作用會以一台移動式代謝系統持續地測量。和改良過的增階測試比較,Chester登階測試項目的時間較短且踏步數目較少。
然而,在運動尖峰時觀察到的心肺反應是相似的。    當適當的運動期間,呼吸困難和腿疲累的指數在Chester登階測試項目是較高的。作者們做出結論:增階測試步伐增加時間較慢,有較高的運動耐受度。不管步伐增加速度、心肺壓力及運動費力在尖峰運動時兩種測試比較相當。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Andrade等人比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在Chester登階測試和改良過的增階測試的感受度。他們發現增階測試步伐增加時間較慢,有較高的運動耐受度。不管步伐增加速度、心肺壓力及運動費力在尖峰運動時兩種測試比較相當。


第十三篇文章是由Agarwa等人所發表的是「非侵襲性呼吸器支持下的支氣管鏡切片檢查:病例報告及非侵襲性呼吸器支持下的支氣管鏡檢查的文獻回顧」。此研究主題是報告一項非侵襲性呼吸器支持下的支氣管鏡切片檢查的創新科技在有低血氧合併瀰漫性肺實質浸潤病人的功效及安全性之小群體個案報告。作者也系統性的對非侵襲性呼吸器支持下的支氣管鏡檢查的文獻做回顧。
研究個案患有雙側瀰漫性肺實質浸潤及在非侵襲性呼吸器支持下接受支氣管鏡肺切片檢查時PaO2/ FIO2小於200 mm Hg。非侵襲性呼吸器使用在檢查開始前的十分鐘及連續使用到檢查結束後的三十分鐘。其主要成果為成功的檢查的效能及血氧濃度下降低於90%的事件。
第二個停止點是在檢查期間有呼吸及血液動力學參數改變和併發症的發生,例如氣胸、出血、和置入氣管內管。六位參予研究病人,平均年齡44.5歲,PaO2/ FIO2的中位數在執行肺切片檢查前為165 mm Hg,吸氣及吐氣時的氣道正壓的中位數在14 cm H2O5 cm H2O
所有參予病人都能有良好的光纖支氣管鏡耐受度且可以在執行檢查的過程中保持SpO292%以上。其中有一個病人在檢查過程中因為喀血的問題需要氣管內管插管。六位病人當中,有五位得到確定診斷。有一位未得到確診者,經重複進行檢查依然沒有得到確定性診斷。沒有其他與執行程序相關的併發症發生。作者們得到結論:透過非侵襲性呼吸器的輔助進行支氣管鏡執行肺切片檢查對有瀰漫性肺浸潤的低血氧病人而言,是項新穎的診斷方法。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雖然使用光纖支氣管鏡作肺部的切片檢查為肺部瀰漫性浸潤病人一項重要的診斷工具,但病人經歷此檢查過程經常會有低血氧性呼吸衰竭的發生。Agarwal等人發現,透過非侵襲性呼吸器的輔助進行支氣管鏡執行肺切片檢查,對有瀰漫性肺浸潤的低血氧病人而言,是項新穎的診斷方法。然而,這種方法應侷限在對NIV有充分經驗的醫學中心,且未來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知道此法的實用性。


第十四篇文章是由Krivec 其同事[W6] 所發表的是「孩童非高碳酸血症的夜間低血氧症與睡眠品質的相關性」。此研究目的為評估孩童夜間的低血氧症與高碳酸血症、睡眠效率、片段睡眠之間是否有相關性。
38位自發性呼吸下有夜間低血氧症及高二氧化碳血症, 25位有部份夜間通氣不足及11位夜間氣體交換正常的孩童,給予夜間的脈衝式血氧偵測器及經皮的二氧化碳偵測記錄合併同步的活動紀錄在夜間通氣不足的組別,睡眠效率及片段睡眠在活動記錄儀上與最低的SpO2SpO2小於90%的夜晚時間百分比有相關。
睡眠效率和片段睡眠也與脈搏速率標準偏差值有相關,未觀察到睡眠效率、片段睡眠和經皮PCO2數值之間有相關性。睡眠效率、片段睡眠和SpO2、經皮PCO2和脈搏速率在部份夜間通氣不足的組別無相關性。睡眠效率、片段睡眠和夜間SpO2及經皮PtcCO2間,在非夜間通氣不足的組別都是正常且無相關性。作者們得到結論:在夜間通氣不足、夜間低血氧症但無高二氧化碳的孩童在活動記錄儀上的睡眠效率及片段睡眠有相關。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此研究的目的為評估孩童夜間的低血氧症與高碳酸血症、睡眠效率、片段睡眠之間是否有相關性。他們發現,在夜間通氣不足、夜間低血氧症但無高二氧化碳的孩童在活動記錄儀上的睡眠效率及片段睡眠有相關。

第十五篇文章是由Bender等人所發表的是「動脈和靜脈的穿刺時,動脈採樣的充填時間和其平均動脈壓在人體研究的相關性」。此主題為確認動脈採樣的充填時間可以是在不同血壓下可以獲得病人動脈血樣本的準確指標。在動脈穿刺前,作者們測量並記錄動脈血壓。在動脈及靜脈穿刺執行時,他們測量充滿採樣管獲得足夠血量的時間。
研究對象有38人;其中22人為成年病人做動脈穿刺取得動脈血來做動脈血液氣體分析;16人為正常健康的成人自願者,使用動脈血採樣管做靜脈穿刺。平均充填時間在動脈組別為每毫升15秒,靜脈組別則是每毫升114秒。作者得到結論:他們的結果與實驗研究所顯示的結果一致,在動脈和靜脈充填時間有明顯的不同及平均動脈壓和採樣充填時間呈現負相關。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Bender等人為確定動脈採樣充填時間可以被做為觀察病人在不同血壓下動脈血採樣的正確指標。他們發現,平均動脈壓和採樣充填時間呈現負相關,並且建議呼吸治療師或許能夠由採樣充填時間作為在床邊成功抽取動脈血的一個有用指標。


第十六篇文章是由Godoy等人所發表的是「肺部多重抗藥性結核菌病人的功能評估」。作者們尋找並分析治療多重抗藥性的肺部結核菌病人其呼吸功能、功能性肺容積、及生活品質。此橫斷性研究調查接受藥物治療至少18個月的多重抗藥性的結核病病人。本研究排除了因相關疾病或失能使其不能走動者。
參與研究的病人接受以下的評估:用力肺量計、胸部X光片、六分鐘走路距離測試、生物電阻分析、最大吸吐氣壓力、及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的調查問卷。18位達到合格標準的病人參加此研究。78%的被研究者在肺功能的評估項目有不正常的呼吸型態。所有被研究病人的營養狀態都在正常範圍,但他們的最大吸氣壓力都顯著降低。
能夠走完六分鐘走路測試病人少於預期值的72%。所有的病人都被評估有殘餘病灶,78%的病人回報他的生活品質變差。作者們做出結論:多重抗藥性肺結核病被治的病人,顯示出呼吸功能受損,且功能性肺容積及生活品質略為地減少,建議部分病人可能需要肺復原的介入治療。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結核菌依然是一個世界性的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像是其殘餘的病灶會導致生活的功能及品質的損害。Godoy等人發現,被治癒的多重抗藥性肺結核病人,顯示出受損的呼吸功能及功能性肺容積及生活品質略為地減少。
本月我們發表了經皮監測二氧化碳和氧氣的臨床操作指引。我們本月的個案報告是一個無法解釋的低血氧、和於呼吸衰竭需要非侵襲性通氣的的產婦使用dexmedetomidine做為鎮靜。我們的教學個案為急性呼吸窘迫症長期使用體外呼吸支持繼發往下壞死性縱膈炎的治療、由黴漿菌肺炎引起支氣管炎的成人類氣喘、及在一位31歲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男性顯示在SpO2SaO2之間不正常的差異。


以上是201211月份的呼吸照護期刊的中文網播,由劉金蓉呼吸治療師負責播音,感謝倪子晴、吳致穎及何于涵呼吸治療師的協助翻譯,彭逸豪呼吸治療師修稿、朱家成呼吸治療師審稿。如想進一步了解原文內容或是過去議題,請上美國呼吸照護期刊網站,www.rcjournal.com,您也可以由網路上訂閱,自動收到未來的網路廣播議題,謝謝您的參與,再見。


2012年10月份的呼吸照護期刊的中文網播-繁體中文

您好,我是劉金蓉呼吸治療師,為您進行201210月份美國呼吸照護期刊的中文網播。每篇文摘後,雜誌主編Dean Hess博士有摘要講評。

第一篇文章是由伯格等人所發表的 淺快呼吸指數是急性呼吸衰竭病人使用非侵襲性機械通氣失敗的預測指標。他們評估淺快呼吸指數,RSBI,用來預測非侵襲性機械通氣失敗和急性呼吸衰竭的死亡率。這是一項針對使用非侵襲性機械通氣的急性呼吸衰竭病人所作的前瞻性,觀察性試驗。
非侵襲性機械通氣的開始使用時機是由臨床人員自行斟酌,並且記錄病人在一開始使用的支持壓力值下的淺快呼吸指數。依據病人的淺快呼吸指數將他們歸類成高淺快呼吸指數組,即淺快呼吸指數大於105;與低淺快呼吸指數組,即 淺快呼吸指數小於105。主要的觀察結果是何時需要插管,次要的觀察結果是在院內的死亡率。在 83位淺快呼吸指數小於105的病人中,有31%需要插管;而淺快呼吸指數 大於105的病人中,則是55%。淺快呼吸指數小於105的病人中,死亡率是8.4%;在淺快呼吸指數大於105的病人中,死亡率是33%。作者的結論是,淺快呼吸指數大於105的病人,比較需要接受插管,且死亡率較高。淺快呼吸指數較高的病人是否能由提高非侵襲性機械通氣的設定獲得益處則屬未知。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雖然非侵襲性機械通氣可降低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對插管的需求,它卻不是適用於所有的狀況,而且目前尚沒有標準的方法可以預測成功與否。伯格和他的同事評估應用淺快呼吸指數來預測非侵襲性機械通氣失敗和死亡的可能性。他們發現,在使用非侵襲性機械通氣時,淺快呼吸指數> 105與需要插管和死亡率增加有相關。
未知的是,淺快呼吸指數升高的病人是否能由提高非侵襲性機械通氣設定而獲益。這不是使用淺快呼吸指數的傳統方式。但如同Wolfe在評論中指出的,當我們從總體的角度,去探求病人呼吸負荷和通氣支持之間的平衡時,淺快呼吸指數也許可以扮演更為吃重的角色。


第二篇文章是由梅農等人所表的在急重症成人病人中,氣管再插管的發生率和併發症此研究的目的是描述發生拔管失敗併發症及相關危險因素,並估計嘗試氣管再插管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本研究收案2,007位有氣管內管且被加護病房收治的病人的世代研究。作者依據病人是否曾重新插管分為兩組:一組是從未重插管另一組是曾經歷一次或以上的重插管作者們比較了成功拔管和手術室外重插管兩組病人之間的基本資料、住加護病房和住院天數,以及住院費用。
作者針對插管和重插管的原因、氣道處置的技術,以及併發症,以描述性的方法概述。其中有19%的病人需要重新插管,有11%在48小時內重新插管,主要的原因是呼吸衰竭。需要重新插管的病人年紀較大、男性較多,住院時的疾病嚴重度較高。困難插管的發生率和併發症在初次插管或再次插管的病人間,並無顯著差異。重插管的相對死亡率是未重新插管的5倍,且住加護病房和住院天數,以及住院費用是2倍。若重插管時遭遇困難氣道,其病人的死亡率較高。
作者的結論是,手術室外近20%的危重病人需要再插管。再插管伴隨著較高的死亡率,住院時間和成本。更有甚者,若重插管時遭遇困難氣道,其病人的死亡率較高。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目前我們不知道重新插管時遭遇困難氣道,對病人的致病率影響程度為何。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近20%的危重病人需要再次插管。與以前的文獻報導相一致,再插管與更高的死亡率,住院天數增加,醫療支出也較多。我們可能較沒有體會的是重插管的病人死亡率也較高。正如BittnerSchimidt在評論中指出的,臨床人員在辨識拔管失敗的因素時應更加謹慎。然而,非必要的延遲拔管也不是好事,也會導致併發症。顯而易見的是,未來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找出適合拔管的確切時機。


第三篇文章是由黑格瓦爾德等人所表的正常肺量計基準下的支氣管擴張劑的反應 作者們回顧性分析2肺功能實驗室7年期間進行測試的成年病人的資料。針對正常基準值得受測者後接受支氣管擴張劑測試。觀察支氣管擴張劑有反應的頻率,定義為FEV1FVC均增加12%和200毫升計算,與人口因素有關。在1,394名肺功能正常的病人中,有3.1%對支氣管擴張劑呈現正向反應。
根據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前的FEV1值分析受測者對支氣管擴張劑反應的病人進行分組,結果6.9%為大於正常下限到90%的預計值,1.9%為90100%的預計值,沒有人大於或等於100%的預計值。FEV1/FVC值落於最低的2個四分位數時,有較高的頻率合併對支氣管擴張劑有反應。老年病人較有可能對支氣管擴張劑有反應,但沒有其他的人口因素與支氣管擴張劑的反應有相關性。作者得出的結論是,在他們的研究人群中,在初始肺量計測定正常,仍有3.1%的病人對支氣管擴張劑有反應。
沒有病人在未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之FEV1值大於100%預計值,只有1.9%的病人,其FEV1值在90%和100%預計值之間。病人肺量測定正常及FEV1值大於90%預計值時,常會忽略支氣管擴張劑試驗,但他們仍有較小的機率產生正向反應。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肺量測定法執行於支氣管擴張劑吸入前後,是用於評估流速限制的可逆性。在初始肺量計測定正常的病人,常忽略去做支氣管擴張劑反應性測試。在本文中,作者們回溯性的評估了初始肺量計測定正常的病人並接受支氣管擴張劑反應性測試。沒有病人在未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之FEV1值大於100%預計值。因此,他們的結論是在病人肺量測定正常時,常會忽略支氣管擴張劑試驗。如同Dwyer和亞伯拉罕在評論中指出的,當肺量測定法是正常時,常規的支氣管擴張劑反應性測試可能是浪費。我們還必須小心假陰性,但在黑格瓦爾德的研究沒有FEV1>100%預計值。


第四篇文章是由Cuquemelle等人所表的使用經加溼和加熱的高流量氧氣治療可減少病人在缺氧性呼吸衰竭時的不適感。作者們利用前瞻性的隨機試驗,在內科加護病房急性低血氧呼吸衰竭病人使用一般無加熱加溼的氧氣治療,或高流量加熱潮濕氧氣治療,來進行鼻氣道的直徑與呼吸的舒適度的比較研究。以聲反射鼻量計在治療前、使用後4小時、24小時、和交叉使用後的4小時測量病人的鼻氣道直徑。並由耳鼻喉科醫師隨機盲目的方式評估鼻子、嘴巴和喉嚨乾燥的狀況。經過交叉使用後詢問受試者喜歡那一種治療方式,共有30位受試者完成此項測試。標準與高流量加熱潮濕氧氣治療的氧氣流速基準中位數分別為9 L/min12 L/min。聲反射鼻量計測量結果在這兩個分組並無不同,在乾燥評分的項目中,高流量加熱潮濕氧氣治療明顯較低。在交叉使用的過程中,轉換成標準氧氣治療的這一組病人,鼻子乾燥情形增加。轉換成高流量加熱潮濕氧氣治療的這一組病人,鼻子乾燥情形減少。53%的受試者喜歡高流量加熱潮濕氧氣治療,尤其是一入院就需要高流量加熱潮濕氧氣治療的病人。
作者們的結論是,高流量加熱潮濕氧氣治療與標準的氧氣治療相比,在上呼吸道的直徑並無明顯差異,但是,在呼吸衰竭重症病人的舒適度上,高流量加熱潮濕氧氣治療優於標準氧氣治療。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無插管的急性呼吸衰竭重症病人通常需要高流量氧氣治療,這個研究是比較標準氧氣治療與高流量加熱潮濕氧氣治療,上呼吸道直徑在高流量潮濕氧氣治療並無明顯的不同。但是它卻可以有明顯的降低呼吸衰竭危急病人的不適。這篇有關使用鼻導管配合高流量潮濕氧氣治療相關知識近期發表在Respiratory Care 和其他的期刊中。El-Khatib澄清了正確的觀點,即雖然高流量潮濕氧氣治療可用於低血氧呼吸衰竭病人,但是未來的研究方向應該了解其作用機轉與能早期鑑定出衰竭的預測因子。


第五篇文章是由Guo所表的ARDS病人中,執行肺復張法時的PEEP調整,對無效腔比率的改變他們納入了23位接受容積控制模式的ARDS病人,在病人接受過肺復張法,進行PEEP的調整時,評估他們的無效腔、動脈血氧合,和順應性變化。作者們使用充氣維持當作肺復張法,然後再以每次2 cm H2O的速度,逐步將 PEEP20 cm H2O調降到6 cm H2O,最後到0 cm H2O。在每次調整 PEEP20分鐘,將病人的無效腔、肺部力學參數、氣體交換,和血液動力學參數記錄下來。將PEEP20 cm H2O0 cm H2O時做比較,他們發現PEEP12 cm H2O時無效腔明顯降低;PEEP 12 cm H2O10 cm H2O時呼吸系統的順應性壓力明顯增高。比較PEEP 20 cm H2O的動脈血液二氧化碳分壓值(PaCO2),動脈血液二氧化碳分壓值(PaCO2)PEEP 12cm H2O時明顯較低。由PEEP 20 cm H2O遞減到0 cm H2O時,動脈血氧合值和功能性肺餘容積逐漸降低。作者們的結論是,應用吐氣末正壓(PEEP)的調整執行肺再擴張對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病人其無效腔、動脈血氧合和肺順應性會有明顯改變。在這些病人12 cm H2O是最佳的PEEP值,監測無效腔有助於偵測肺塌陷和建立在執行完肺復張法後可以打開肺部的PEEP數值。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儘管在ARDS病人中,PEEP和無效腔之間有緊密的關聯,卻很少有臨床人是根據無效腔來調整 PEEP值的。Guo等人評估ARDS病人在調整PEEP值其無效腔、動脈血氧和肺順應性的改變。他們發現可以由高肺順應性與最低的無效腔來決定最佳PEEP值, 建議或許可以利用偵測無效腔去調整PEEP的設定。


 第六篇文章是由Elizondo-Montemayord等人所表的墨西哥在第二次感染浪潮的總人口感染率狀態與2009年非AH1N1新型流感的疾病和流行病學的特徵略有所不同。這個研究的目的是確定2009年非AH1N1新型流感確診病例的臨床特徵、發病率,並根據血清流行病學狀況與墨西哥北部的蒙特雷進行比較並訂定預測的症狀與徵候。之前墨西哥並無相關的血清學研究。在200911-12月之間,有2222位年齡在699歲的志願者,被分為三種症狀的群體:類流感疾病、呼吸道疾病、非呼吸道疾病。2009年抗AH1N1流感抗體決定使用無病毒酶鏈免疫吸附檢測方法。採用面對面問卷調查、確認血清的陽性狀態和比較進行人口統計學和臨床表現評估。血清陽性率為39%。血清陽性反應的受試者有67%的人有症狀,33%的人無症狀。71%血清陽性反應的症狀為呼吸系統症狀,17%非呼吸道症狀,12%類流感症狀。最普遍的症狀是流鼻涕/鼻塞,佔93%,其次是頭痛,佔83%。依持續的症狀來比較血清陽性反應的群組與陰性的群組並無顯著的差異。以類流感疾病症狀比較,血清陽性反應的群組比陰性的群組高。血清陽性反應的群組其休息的天數與求醫的比例較高。沒有單一的症狀即可做為血清陽性反應的偵測。作者的結論是:三分之一的血清陽性反應主要是無症狀,只有少數有流感的症狀。血清陽性反應的群組與陰性的群組在症狀上並無顯著的差異。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這篇文章的主要是在墨西哥非AH1N1新型流感血清陽性反應的偵測臨床症狀。他們發現三分之一的血清陽性反應主要是無症狀,只有少數有流感的症狀。沒有單一的症狀即可做為血清陽性反應的偵測。血清陽性反應的群組與陰性的群組在症狀上並無顯著的差異。


第七篇文章是桑托斯等人的初步研究敗血性病人有多發性神經病變的重大疾病時延長機械通氣脫離:橫隔膜是否也受到影響?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在延長脫離機械通氣的敗血性病人其危重症肌肉和/或神經病變的橫膈肌的表現。這是一項前瞻性的世代研究。此研究在兩個巴西的內外科加護病房中將年齡大於等於18歲、依賴呼吸器者大於或等於14天,因需要而延長脫離機械通氣、意識清醒,而且之前沒有多發性神經病變或肌病的疾病史的病人納入研究中。作者對所有被納入的病人,以電生理研究肢體和藉橫膈傳導研究呼吸系統,以探針肌電圖測量橫膈共有12個受試者被納入6個月的研究期間。有9例發生周邊危重症肌肉和/或神經病變的電生理,有7人在重症加護病房死亡。有 3例發展成危重症多發性神經病變,4個危重症肌肉病變,有2個病人兩者都有。只有一例,顯示出有周邊危重病肌肉和/或神經病變且沒有顯現有牽涉到橫膈肌,反而沒有個案單獨只有橫隔膜受影響。因此,在電生理徵象有8個案例發生橫膈肌危重症肌肉和/或神經病變,並且有9個受試者有周邊危重症肌肉和/或神經病變。臨床檢查後,8名受試者無法移動他們的肢體對抗地心引力,這些表現和周邊及橫膈肌功能障礙相關。作者的結論是,這些研究結果暗示著:危重症肌肉病變和()神經病變是常見於延長使用呼吸器的敗血症病人,且在周邊電生理試驗中發現危重症肌肉病變和()神經病變,與橫膈被侵犯有關聯。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危重症肌肉和()神經病變在加護病房是一種常見的變化。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因敗血性而需要機械通氣病人,現存的橫膈肌和週邊肌肉病變及神經病變的表現。與以前的研究中發現一致,他們發現危重症肌肉和/或神經病變在敗血性病人中常見。無法移動肢體對抗重力常發生於周邊和膈肌肌肉或神經病變。與呼吸照護有關,為周邊電生理測試發現神經病變或肌肉病變牽涉到橫膈肌。


第八篇文章是由Tabira和其同事所表的原創研究論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運動時骨骼肌氧代謝和全身氧攝取的關係:初步研究。該研究的目的是調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在運動時骨骼肌氧代謝在氧攝取的影響。8名受試者進行增量腳踏車運動試驗。作者們使用代謝測量系統測量了通氣量和肺部的氣體交換。他們還連續監測血氧飽和度,和用連續波近紅外光譜測量股外側肌的組織氧飽和度。作者基於血氧飽和度和組織氧飽和度計算出肌肉氧提取率。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許多受試者表現出逐漸增加的和組織氧飽和度和血氧飽和度,但心跳速率和肌肉的氧攝取率卻逐漸減少。攝氧量,與組織氧飽和度和血氧飽和度呈顯著負相關,心跳率和肌肉的氧提取率呈正相關。然而,峰值攝氧量與任何的斜率沒有相關。作者的結論是攝氧量,在運動肌肉對氧的利用的影響很大,就像是血液氧合水平和心臟功能一樣。無論如何,在運動過程中尖峰攝氧量對骨骼肌效能的影響在不同個案中差別是很大的。

Dean Hess博士評論是
本研究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的骨骼肌氧代謝對全身氧攝取的影響。作者們發現,雖然在運動時肌肉對氧的利用會對攝氧量有很大影響,但影響骨骼肌效能的攝氧量最高值則因人而異。


這個月,我們發表2011116日,在佛羅里達州舉行的第57屆國際呼吸會議中的新領域學術講座文章,呼吸器脫離的過程:重新審視證據MacIntyre在呼吸器停用的過程中,討論以證據為基礎的評估方式。Hess討論了非侵襲性正壓通氣呼吸器在呼吸器停用過程中的的角色,Bittner和施密特重新賦予氣管切開術的角色,Branson討論了促進脫離呼吸器的模式,HaasLoik描述了呼吸器停用計畫的證據,Mendez-TellezNeedham討論了在加護病房及早進行身體復健的作用。我們的病例報告本月包含了因治療性玻尿酸導致的肺栓塞,傳播性麴菌病合併海嘯肺。本月的教學病例則是肺部的Rosai-Dorfman疾病,和結核性了肋膜積水。

以上是201210月份的呼吸照護期刊的中文網播,由劉金蓉呼吸治療師負責播音,感謝王彩鶴、蕭琬云及鄒亞紘呼吸治療師的協助翻譯,彭逸豪呼吸治療師修稿、朱家成呼吸治療師審稿。如想進一步了解原文內容或是過去議題,請上美國呼吸照護期刊網站,www.rcjournal.com,您也可以由網路上訂閱,自動收到未來的網路廣播議題,謝謝您的參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