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2015年10月呼吸照護的網路播音。我是劉金蓉呼吸治療師,代表雜誌主編Dean Hess博士與助理編輯Sara Moore進行中文網路播音。近幾年,呼吸照護領域臨床上和科技上最大的進展就是高流量鼻翼管,根據這一個興趣,這個月我們發表了五篇這個主題的文章,現在開始報告由Dean Hess博士為您精選的論文。
第1篇文摘是由Vargas等人評估短期使用高流量鼻翼管的生理效應。他們比較高流量鼻翼管、5厘米水柱氣道持續正壓(CPAP)和經面罩的氧氣治療和傳統的氧氣治療差異,結果發現高流量鼻導翼管減少吸氣用力和改善了氧合。
第2篇文章是Rittayamai等人比較急診室急性呼吸困難和低血氧病人使用高流量鼻翼管和傳統氧氣治療的生理效應。潛在病理生理學包括充血性心臟衰竭、急性氣喘、惡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炎。結果發現,在患有急性呼吸困難和低氧血症的病人使用高流量鼻翼管,可增加病人舒適性並改善呼吸困難。
第3篇文摘是由Gaunt等人的研究,作者以回顧性分析綜合內科和創傷加護病房使用高流量鼻翼管病人使用高流量鼻翼管對病人的治療效果。共分析145名使用高流量鼻翼管病的人,24%病人在使用高流量鼻翼管前有接受侵襲性機械通氣,15%病人在使用高流量鼻翼管後有接受侵襲性機械通氣,並且61%的病人從未接受侵襲性機械通氣。高流量鼻翼管的使用伴有降低加護病房和後加護病病房住院天數,也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第4篇文摘是由Nagata等人的研究,作者研究單一中心的低血氧呼吸衰竭病人使用高流量鼻翼管使用後的成效,結果高流量鼻翼治療後,需要侵襲性或非侵襲性機械通氣的病人有顯著較少。
第5篇文摘是Parke等人的研究,作者利用氣道壓力測量和電阻抗斷層掃描來評估使用流量每分鐘100公升鼻翼管和肺生理變化之間的關係。結果氣流的增加和氣道壓力及肺阻抗呈線性增加的關係。觀察到的氣道壓力是在臨床上使用非侵襲性通氣的範圍內。
第6篇文摘是Roberts和Oeckler評論高流量鼻翼管在治療急性呼吸衰竭的看法,雖然在這一期呼吸照護的期刊增加了一些高流量鼻翼管取代傳統氧氣治療和非侵襲性通氣的文章,但我們仍需要大規模的隨機臨床試驗。
第7篇文章是Vaudan等人的研究,其目的是探討呼吸治療師介入非侵襲性通氣治療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併發呼吸衰竭是否會降低插管或死亡的風險。結果發現呼吸治療師介入後會降低住院死亡率、平均住院天數和插管的風險。作者的結論是,由呼吸治療師執行非侵襲性通氣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惡化繼發呼吸衰竭的死亡或插管的風險較低。
第8篇文章是Tsai 等人針對醫療執業機構的成員,包括呼吸治療師、護理人員等,以網絡調查的方式調查抗生素、pentamidine和ribavirin的藥物霧化模式。結果發現執行pentamidine的安全操作準則並不完整,工作人員仍置於暴露二手霧的風險。雖然這項研究的抗生素缺乏權威性的安全操作準則,但仍需基於審慎原則做適當的曝露控制。
第9篇文章是Olsén等人分析商業用流量依賴型吐氣正壓閥的電阻元件所產生的壓力,結果發現4種商用吐氣正壓閥(PEP)設備所專有的不同專有電阻元件產生的壓力是不可比較的,即使電阻的直徑報導說是相同。因為所產生的壓力是顯著不同,所以電阻器是不能互換。
第10篇文章是Berlinski和Willis在小兒模型下評估機械通氣時給予albuterol對潮氣量、噴霧器類型和位置的影響。結果發現,在不同的潮氣量以噴射霧化器在位置評估和振動篩網噴霧器放置在呼吸器對肺沉積量或遞送效率沒有差異。把噴霧器移到Y型接頭和呼吸器之間,通常可以增加肺沉積量和遞送藥物的效率。
第11篇文摘是Vianello等人的研究,目的是找出四肢痙孿型腦性麻痺病人病情惡化的臨床和肺功能參數信號。結果發現年輕四肢痙孿型腦性麻痺病人病情惡化與臨床胃食管逆流的診斷和PaCO2值增加有關。
第12篇文摘是Sehgal等人研究,他們針對使用軟式纖維支氣管鏡去除氣管支氣管異物做了系統性分析。結果發現,很少使用軟式纖維支氣管鏡用來執行成人異物吸入,然而,軟式支氣管鏡去除吸入異物的成功率高,可考慮應用於成人診斷和去除氣道異物的首選。
第13篇文摘是Bennett等人的研究,探討手動過度充氣的過程吸氣時間是否產生有效的吐氣流量偏流。結果發現,吐氣流量偏流在正常順應性的肺至少有3秒,順應性較低的肺至少有2秒。問題是,此一技術在美國仍然不常用。
第14篇文章是Forte等人評估青壯年囊性纖維化病人的臨床、肺功能、睡眠質量、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參數和兩份健康相關之生活品質問卷的相關性。結果,睡眠品質指數得分、6分鐘步行距離、嗜睡量表評分和FEV1是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量表短版得分範圍的預測值與診斷時的年齡、臨床評分、睡眠品質量表得分、6分鐘步行距離、性別、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身體質量指數、年齡、覺醒指數、FEV1和肺動脈收縮壓是在特定的囊性纖維化問卷得分數範圍的預測值有關。
第15篇文章是由Lu 和Qian所做的研究,其目的是確定在開始使用類固醇的小孩預測產生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生物標識。他們發現,在住院治療的早期階段可用血清乳酸脫氫酶當作生物標識來預測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
第16篇文章是Skinner等人研究急性住院期加護病人的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的評估和治療頻率和種類分別從病歷來攫取。擺位、肺過度充氣和抽痰是加護病房最經常進行的呼吸照護活動。
第17篇文章是Sehlin和他的同事評估總肺容量為恆定的下不同的吐氣正壓(PEP)和持續氣道正壓(CPAP)在吸氣容積時功能肺餘量變化。結果發現,在健康志願者改變吸氣容積可作為當作引起功能肺餘量變化的測量。除了PEP瓶外,全部研究器具都減少吸氣容積。
這個月我們還發表了呼吸器相關性肺炎的回顧和一篇氣道壓力釋放通氣和高頻震盪通氣的新進展。
以上是2015年10月份的呼吸照護期刊的中文網播,由中國醫藥大學呼吸治療學系劉金蓉呼吸治療師翻譯,朱家成呼吸治療師修稿與審稿。如想進一步了解原文內容或是過去議題,請上美國呼吸照護期刊網站,www.rcjournal.com,您也可以由網路訂閱,自動收到未來的網路廣播議題,謝謝您的參與,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